顯示具有 APPLICATION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PPLICATION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

走进一线,亲身体验TI无线抄表技术

From EEFOCUS

5月26日,在介绍完面向中国市场推出的CC1101简化产品CC1101E后,德州仪器(TI)联合CC1101E芯片使用商--北京新鸿基瑞程科技有限公司带领媒体团队深入位于北京顺义区的产品使用一线,实地体验CC1101E为农村抄表带来的便利。

TI CC1101E在北京顺义无线抄表项目中的应用

北京新鸿基研发的具备电子预付费功能的单相电能表 北京新鸿基研发的具备电子预付费功能的单相电能表

在顺义农村,很多街边路脚的电线杆上人们都能看见类似上图所示的电表装置,这就是由北京新鸿基瑞程科技有限公司采用TI CC1101E研制出来的无线抄表装置。通过该装置电力公司能够很容易了解住户当前用电情况,住户也有可能像对手机充值那样完成电费交付等工作。北京新鸿 基瑞程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研发经理邓宏昌介绍道:“目前,这款无线抄表系统主要具备电能数据采集,即远程预付费功能。通过银行、供电所或者供电所工作人员的 手持远程售电终端,用户就能完成对自家电表的充值等系列操作。当然,电力公司也能清楚的读出管辖范围内各家住户的电表情况,从而解决农村用电户难控制,住 户买电难等问题。”

图示为顺义某村实时抄表图。通过一天两次的数据读取,供电公司可以很准确的掌握当前住户用电状况。目前,该系统单日抄通率能够达到99%以上。

从覆盖范围来说,一部上图所示的数据终端能够读取300多家住户电表信息。邓宏昌说:“目前我们安装的72600多户电表中,分布在320台数据采集终端中,平均每台终端控制227家。当然,各个村庄的人数以及人员分布不一。”

大致了解完这款已投入使用的1101E产品为抄表业务带来的便利之后,笔者把目光投向了这款号称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产品的特性以及在具体产品研发过程 中的开发难度等问题,TI亚洲区低功耗无线产品部市场营销经理陈雄基、北京新鸿基邓宏昌分别从系统人员、研发人员角度回答了与非网记者提问。

“CC1101E是一款工作频段介于470—510MHz、针对中国计量用收发IC。470—510MHz为中国民用频段,与其他各种无线技术、标准竞争 激烈的频段相比,该频段相对比较安静,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通信质量,避免干扰,”陈雄基说。此外,与TI同类产品相比,1100E还把芯片保护能力提升到 2000V。“这在国内特别重要,能够很大程度的扩大了用户开发范围,” 他补充道。

看图说话,TI CC1101E产品主要特性介绍

从具体研发角度,邓宏昌说:“TI丰富的开发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产品后续升级也得到了有效避免,1101E能跟2.7G兼用的芯片兼容,基本上 和TI所有的编码都能兼容。不用担心如果今天开发433或者470的产品,改天要把系统或者想法挪到2.4G还得重头再来。”

北京新鸿基瑞程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无线抄表系统现场显示。通过GPRS网络链接,位于桌面右侧的仪器能够在数秒内读出散落在会议厅各个位置的5块电表单元信息。

“此外,还有两点值得一提:首先是1101E的价格低廉;其次有一个接收和发送的缓冲FIFO区,能够自动硬件实现CIC16数据交验,LQI数据联入质量指示,”邓宏昌说。“简而言之,信道传输信号灵敏度方面问题我们完全不需担心。”

补充:


问:一个采集终端的物理覆盖范围大约是多少?

现场实际使用中,一般一个采集终端能覆盖半径为500米的范围。我们的路由协议设计最多是八级七跳,而实际中跳3-5跳以内的居多,6-7跳的较少,跳数如果太多,会降低路径的可靠性,所以实际使用中在半径500米内以3-5跳能够到达的范围能取得比较好的抄表效果。

问:关于居民小区的集抄解决方案,

我们现在在顺义实现无线自动抄表的居民小区有:港馨家园小区、后沙峪的白露雅园、后沙峪空港吉祥花园、金汉绿港等等20多个小区,其中也有龙湖、纳帕尔湾 等别墅区。在比较新的小区如港馨家园、吉祥花园等,一般有电力竖井,可以用485总线将一个单元的电能表串接,每单元的楼顶安装一个无线抄表器,一个采集 终端基本能覆盖一个小区;像白露雅园等小区,没有电力竖井,电能表安装在楼道内的表箱中,一般一个表箱中安装一个50mW(17dBm)的大功率无线模 块,一般一个采集终端能覆盖6幢楼。

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Using sensors to help elderly people stay safe in their homes


From the intro to a front-page story in The NY Times:

Increasingly, many older people who live alone are not truly alone. They are being watched by a flurry of new technologies designed to enable them to live independently and avoid expensive trips to the emergency room or nursing homes.

Bertha Branch, 78, discovered the power of a system called eNeighbor when she fell to the floor of her Philadelphia apartment late one night without her emergency alert pendant and could not phone for help.

A wireless sensor under Ms. Branch’s bed detected that she had gotten up. Motion detectors in her bedroom and bathroom registered that she had not left the area in her usual pattern and relayed that information to a central monitoring system, prompting a call to her telephone to ask if she was all right. When she did not answer, that incited more calls — to a neighbor, to the building manager and finally to 911, which dispatched firefighters to break through her door. She had been on the floor less than an hour when they arrived.